定期定额etf推荐-定期定额etf推荐2022 定期定额标的-定期定额复利 定期定额股票

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

admin|
85

  2016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8: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以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明确教学原则,掌握教学方法,对于从事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开展与进行的基础性行动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与教育实验结果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对这些经验或教训进行理论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随着教育科学与教育实验的发展,教学原则不再限于对日常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而是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更加自觉地概括出教学原则。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教学原则虽然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但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由于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很复杂,因此,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一条教学规律可以提出几条教学原则,而有的教学原则也反映着不同的教学规律。因为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制定的,所以,它受到人们认识的制约,具有时代的特点。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结果,指导和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任何教学原则的确定,都要遵循和反映教学目标。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等;另一类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等。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愿望,实现某个远大理想的愿望等,教师要善于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学生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想一下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教师要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问必有疑,疑的过程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也是求解的过程,这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并在回答问题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学生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

  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问,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或口诀帮助记忆。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这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并不是要求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注意重点,就是注意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可违反。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就会加快,效率就会提高。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特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相关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抽象的书本知识才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对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例如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等。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如果教师讲,学生听,而无技能的训练,那么就很难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即使理解了,也缺乏动手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

  (一)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连接起来,使这些教学的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学生特征、教师素质、教学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1.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顺利高效地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中强调知识的接受,则可以采用讲解和讲授的方法;如果以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

  2.依据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内容不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同一学科的知识,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等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做到灵活多样。

  3.依据学生的特点

  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学生的需要和动机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他们能否高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4.依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师能否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适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他的个性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5.依据教学的时间、设备和条件

  教学的时间、设备和条件是教学的外部条件,但它们也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例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学校已经采用多媒体或更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比较多,但对于经济不发达或贫困的地区,仍然采用“粉笔+黑板”等比较简陋的教学设备,教师比较多地采用讲授法。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是由小学教学科目和内容的多样性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在小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和研究性教学方法等。分别简述如下: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也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时候都离不开讲授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授法是小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讲授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从其显性的价值来讲,采用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星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其潜在的价值来讲,通过讲授法教师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同时,教师富有艺术性和情感性的讲授还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目的。

  此外,采用讲授法还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讲授法的类型

  教师在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根据讲授本身的特点和讲授科目、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讲授法划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类型。

  讲述主要是指教师以叙述和描绘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关事物的清晰表象和概念,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讲述法在小学,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使用得十分广泛,它适用于各科内容的教学。讲解主要是指教师采用系统而逻辑严密的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和定理等的方法。讲解主要运用于小学理科的教学中,在小学数学、自然和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得很普遍。

  讲读是把讲、读、写等综合运用起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多运用于小学语文和外语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其目的主要是把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讲演主要是指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专题,对其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论证,并作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它主要是以演说和报告等形式出现,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报告有相似之处,但其广度和深度又低于一般的学术报告。由于讲演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高于讲述和讲解,并且它需要的教学时间比较长,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小学高年级使用。

  (3)采用讲授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了提高讲授的效果,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这是对教师采用讲授法最基本的要求。科学性是思想

  性的前提和基础,而思想性是科学性的内在属性。因此,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要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即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每一个概念甚至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都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思维和判断能力较差,一些在学术上有争论的东西一般不宜讲授给小学生。另外,教师在讲授时还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藏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和体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师的讲授还应该富有情感,以引起小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达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目的。

  ②注意讲授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讲授法是一种重要而基本的教学方法,对这一点大家都没有什么疑义。但在过去,也有人认为,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注入式”和“满堂灌”,于是就把讲授法和注入式等同起来,认为讲授法本身就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对讲授法的误解。讲授法本身无所谓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是看运用讲授法时的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一定要坚持启发的原则,在讲授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认识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目的。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是这一年龄段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形式,因而教师的讲授应该通俗易懂,突出直观形象性和鲜明性,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

  ③注意讲授的时间。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比如,就小学生的注意发展的特点来看,虽然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但他们能够集中注意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有关研究表明,7~10岁儿童的注意集中时间约为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约为30分钟。根据这一特点,小学教师每次讲授的时间就不宜过长,以免小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降低学习的效果。

  ④注意讲授的语言艺术。讲授主要是以口头语言为媒介来进行的,因此采用讲授法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同时讲授的音量、语速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另外还有必要以姿势辅助说话,从而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2.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为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教师)问与(学生)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谈话法是一种在小学运用得非常普遍的教学方法。

  (1)谈话法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谈话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谈话法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训练、优化学生的思维;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2)谈话法的形式

  根据谈话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可以把谈话法划分为四种形式:

  复习性谈话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达到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的目的。

  启发性谈话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学生尚未学习过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为即将开始的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打基础。

  总结性谈话是指在一个课题、单元或学段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能概括所学内容的问题,通过学生回答,达到总结和全面复习的目的。

  研究性谈话是指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对学生来讲是尚未形成结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另外.根据谈话时学生的人数,还可以把谈话法分为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等。

  (3)运用谈活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设计好问题。采用谈话法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具体来讲,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设计问题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问题要有启发性,即这些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有价值;问题要有梯次性,做到层层深入,有机联系;问题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人而异;问题还应有思想性。

  ②善于提问。善问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并有趣味性。同时,教师还要选择好提问的时机,在学生表现出“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③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谈话结束后,教师要做好归纳总结工作,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并在这个过程中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既是一种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又因它具有探讨、商榷等特点而被认为是一种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它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1)讨论法的作用

  采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采用讨论法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2)讨论法的类型

  根据参与讨论的形式,可以把讨论划分为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根据讨论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讨论划分为:综合性课堂讨论,主要是用于扩大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组织的讨论;专题性课堂讨论,主要是就某门学科中的个别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讨论;研究性课堂讨论,主要是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而组织的讨论。

  (3)采用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采用讨论法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①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对象和范围。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小学生必须在掌握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宜经常采用讨论法。

  ②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时间和频率。讨论法不宜在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它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大的教学单元结束后采用。

  ③注意组织好讨论的过程。比如,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编制好讨论的提纲、设计好讨论的问题等,以使讨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要引导好讨论的过程,包括营造好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的讨论不要偏离主题,并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要做好讨论后的总结工作,讨论后,教师要对各种意见和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4.读书指导法

  所谓读书指导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能力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因而,读书指导法在小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读书指导法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等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运用读书指导法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喜欢读书。

  (2)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比如,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记号,画重点,谈见解,写眉批、旁注和尾批等,做好读书笔记,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5.练习法

  练习法也是小学阶段使用得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练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内和课外完成作业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小学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练习法。

  练习法是一种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练习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练习内容的不同,可以把练习划分为语言的练习、解答问题的练习和实际操作的练习等;根据练习的形式,可以把练习划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操作练习等;根据练习的层次,可以把练习划分为模仿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等。

  运用练习法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明确练习的目的、任务,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这对增进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合理地安排练习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受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每次给学生安排的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并且应把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结合起来。另外,还应指导学生采用多种练习的形式和方法,以保持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练习的效果。

  (3)应及时监控学生练习的过程,并做好练习后的总结工作。

  6.实习法

  实习法又称为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的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实习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在小学阶段这种方法使用较少。

  采用实习法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使用实习法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作好实习前的准备。主要包括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明确在实习中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以及实习中的操作事项等。

  (2)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工作。比如,在实习中教师要作好动作的示范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等。

  (3)做好实习后的总结工作,并给学生写好实习的鉴定意见等。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主要运用在小学理科教学中。

  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意识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根据实验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把实验法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感知性实验,主要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之前进行;第二,验证性实验,主要在学习新知识和新理论之后进行;第三,复习性实验,主要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运用实验法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作好实验前的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好实验的仪器设备,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必要时教师还可做示范性实验。

  (2)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结论正确;另外,对小学生而言,特别要提醒他们注意实验时的安全。

  (3)作好实验后的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要以实验的过程和正确的结论为重点进行小结,并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

  8.演示法

  所谓演示法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做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演示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属于小学阶段的常用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突出作用是使学生获得直观、典型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演示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复杂,演示的作用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运用演示法应注意如下问题: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工作。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明确演示的目的,选好演示的工具和材料。

  (2)指导好演示的过程。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在看演示时要尽可能动员多种感官对演示的对象和过程产生清晰的感知;同时,为了提高演示的效果,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配以适当的讲解和谈话等。

  (3)要帮助学生把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中获得一些带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

  9.参观法

  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的任务,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参观法是一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补充和验证的作用,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采用参观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经验和体验,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和验证所学的知识;另外,还有助于密切学校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根据参观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可以把参观法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感知性参观。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而组织的参观。第二,并行性参观。是指在学习某一课题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丰富和记忆知识而组织的参观。第三,验证性参观。在某一课题结束后,为了用事实来检验和论证学生已学的知识而组织的参观。第四,总结性参观。在讲完某一课题后,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到现场得出结论或为验证结论而进行的参观。

  运用参观法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参观应根据教学目标,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这是教学性参观的一个主要特点。

  (2)制订好参观的计划。主要包括确定参观的时间、地点、对象及参观的重点等。

  (3)指导好学生的参观过程。要求学生在参观时能积极地看、听、问、记等。

  (4)做好参观后的总结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整理好参观的记录,写好参观报告等。

  10.研究法

  研究法又称为探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研究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采用研究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体验。

  运用研究法应注意如下问题:

  (1)选择好研究的课题。采用研究法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研究的课题。研究的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经过多种探究和尝试才能解决。

  (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采用研究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和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探究和自行发现。

  (3)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研究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但学生的探究、发现并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需要教师适时地启发和点拨。教师指导是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

  上面简单地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概念、作用、类型及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总体来看,每一种具体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局限性及适用的范围,对此,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选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知识背景。

  <<<2015年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汇总 | 教师资格证考试图书

  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